微速讯:歌唱家于淑珍:与丈夫恩爱一生,晚年不顾儿女反对和老伴住养老院

来源: 北辰子人物志 2023-03-21 09:04:36

把父母送进养老院,真的就是不孝吗?


(相关资料图)

2006年, 70岁的于淑珍 与 76岁的老伴 一起住进了 养老院 。此消息被传出以后,不少人红着脸骂于淑珍的儿女是 “白眼狼”、“丧尽天良” 。

更有难听的还 诅咒 他们得 不到好结果 ,将来老了肯定也会被他们的 子女抛弃 。可于淑珍的儿女真的如大家所说的 那般不孝 吗?

对此,于淑珍哈哈大笑,语气欢快地说: “我来养老院都是自己的选择,不是孩子们不要我,而是我不要他们了!”

为何晚年的于淑珍会选择住养老院,她的儿女都做了什么?

01、“长姐如母”,独自抚养弟弟妹妹

1936年,于淑珍出生在河北的一处普通家庭里。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, 父母取名为“珍”,寓意不言而喻。

在那个 孩子成群的年代里 ,所有人都信奉 “多子多福” 的观点,认为家里孩子越多越好。

于淑珍的父母也是如此,所以在于淑珍之后, 他们又生了4个孩子。

家里有9个孩子要养,虽然那个时候的 物价低 ,可这么一大家子人的 开支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

所以,不光于淑珍的父亲要工作,就连母亲也是 坐完月子 就马不停蹄地 奔赴工作岗位 。

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,照顾弟弟妹妹的 责任 自然就落到了 于淑珍小小的肩膀上 。

父母常年在外工作, 赚的钱都交给于淑珍 。可他们都是普通人,辛辛苦苦一年 又能赚多少钱呢?

杯水车薪的薪水 让于淑珍只能想尽办法给几个弟弟妹妹 改善伙食 。

那个时候的河水清澈,鱼儿肉质肥美。为了弟弟妹妹,于淑珍学会了如何捕鱼, 每次都能抓好几条鱼。

每到这个时候,家里总是欢呼雀跃, 笑声不停。

但也不可能一直逮鱼,于淑珍就 上山挖野菜 。一边挖,还一边唱着歌。歌声回荡在整个山谷中, 沁人心脾 。

就在这样的生活中,于淑珍逐渐 热爱上了唱歌 。

02、生母过世,继母慈爱

因为 生子过多 ,再加上长期的疲惫,于淑珍的母亲常年身体不好,在她 8岁那年更是归于极乐。

父亲 一个人要养家、种地 ,还要照顾这么多孩子,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。

后来,经人介绍,父亲 又娶了继室 。没有 恶毒 的后妈戏码,有的只有一大家子人温馨的场景。

继母性情温和 ,对待于淑珍姐弟们都是 一视同仁 。哪怕是后来她又生了4个孩子,也从来没有区别对待。

后来,他们一家子人去了 天津定居 。

1952年,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的于淑珍进入工厂。这一年,她才16岁。在工厂做工的日子里,她最喜欢的就是 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歌声。

闲暇之余,她还报了 业余歌唱班 。至此,白天打工,晚上学习唱歌就成了那几年里她生活的全部。

每个月她还会把赚来的钱都寄回家去,父母总说: “淑珍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,也多亏了她撑起这个家。”

1955年,文化馆向外招会唱歌的人。听到这个消息的 于淑珍自然坐不住 。这几年的学习虽然让她算不上翘楚,却也让她的 歌声更加动听。

她兴奋地去面试,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没有让她失望。

1956年,她跟着馆里去参加演出,当时正好遇到了歌剧院的领导。领导坐在台下,于淑珍在台上演唱 《美丽的姑娘》 。

她一开口,领导的 神色 都变得不一样了。

领导觉得于淑珍就是他想要的人,可是他什么也没有说, 而是在演出结束后就离开了。

几日后,一位姓闫的男性拿着调令来到文化馆,找到于淑珍说: “于淑珍同志,你被歌剧院录取,收拾一下东西跟我去报到吧。”

听到这个消息,于淑珍当场愣在了原地,她轻声问道: “真的吗?”

在看到闫同志点了点头后,她兴奋的立马去收拾东西,然后告别领导。临走前,领导对她说: “你是个好苗子,以后会有大发展。”

因为于淑珍之前并没有接受太过专业的指导和学习,所以在进入剧院后的她最紧要的任务就是 学习。

不过,剧院领导认为于淑珍很特别,如果安排老师很有 可能埋没她独有的风格 ,干脆任她发展。

但于淑珍并没有放任自己,而是 专心的和剧院里的每一位前辈学习。

03、嫁大6岁圈外人不后悔

1956年,这一年是北京首届音乐会, 举国上下都很重视 。刚进团不久的于淑珍得到机会跟随剧院去往北京,她坐在皮卡车里,一路上都很兴奋。

即便是很多年以后再次回忆起这件事, 于淑珍脸上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激动。

虽然这次于淑珍只是 观摩学习 ,却给了她 极大的激励 。

演出结束回到天津后,于淑珍开始登台演出。从最初的大合唱,到最后的独唱领唱,于淑珍 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。

她不仅嗓音独特,还特别有想法。由于没怎么上过学,所以她最大的心愿就是 上大学 。

但当时演出繁忙,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上学。于是她开始 学习河北梆子、京剧等,将戏曲、国外歌曲 以及各种不同的 民族声乐都融合在一起 。

此举确实增强了她的水平,让她逐渐站稳 “台柱子” 的位置。在事业平稳发展的同时,于淑珍也有了自己的家庭。

她的丈夫就是当初去文化馆接她的闫同志,老闫当年对于淑珍 一见钟情 。于淑珍进入剧院后,开朗活泼的性格,再加上悦耳清脆的歌声 吸引了不少男同志 。

所以于淑珍在剧院很受欢迎, 有很多人追求她 。尽管于淑珍 无心恋爱 ,可依旧让 老闫有了危机感。

这天,老闫和自己的好哥们在一起闲聊,老闫说: “于淑珍也太受欢迎了,万一哪天接受了别人该怎么办啊?”

老闫的好哥们给他出了个主意, 后来果然追到了于淑珍。

当时老闫分别找了剧院里的3位大姐,希望她们给自己 说媒 ,都是找的于淑珍。这三位大姐介绍的时候都没说对方的名字, 只是约着地点见面。

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 于淑珍并没有同意 。她觉得老闫这个人 闷闷地,不爱说话,像个闷瓜。

第二次见面的时候,于淑珍有了点松动,她想着: “两个大姐都介绍这个人,是不是说明他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优点?”

等到第三次见面的时候,于淑珍就提出: “我们试试吧,三次都相在了一起,挺有缘分的。”

二人相处了一段时间,觉得彼此都可以,老闫就提出了 结婚 的想法。

可此时于淑珍却开始犹豫,她说: “我家里条件不好,弟弟妹妹很多,我的工资基本都拿来补贴他们了,婚后肯定还是这样。如果你不能接受,那我们早点结束吧。”

老闫拉起于淑珍的手说道: “如果你是个对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不管不顾的人,那我才要放手。”

二人结婚后生了一儿一女 ,原本老闫也是歌唱家,可他却心甘情愿为了妻子转到文职当个 “闲人” ,只为了当 “家庭煮夫” ,让妻子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
那个年代对 “男主内”存有很多偏见 ,老闫这样的选择,自然免不了遭受很多 流言蜚语 。可他不在乎,他只知道自己这样做很幸福。

于淑珍经常说: “如果没有他,我肯定无法安心唱歌,他是我坚实的臂膀和依靠。”

可惜在1966年-1976年,由于国内形势进入特殊期,于淑珍的 事业不温不火,赚的钱完全不够养活自己,更别提贴补家人。

在这个时候,老闫竟主动 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于淑珍的娘家 。对此,于淑珍 感动 的话都说不出来了。

04、即使废了嗓子,也不愿让观众失望

1976年,于淑珍跟随剧院去日本演出,遇到了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吕远。吕远很喜欢于淑珍的歌声,主动找到她说: “有机会我们可以合作吗?”

于淑珍自然答应,可她也没有放在心上, 毕竟自己这种小角色,对方这种大咖怎么会放在心上?

可她没想到,1979年,吕远真的找到她演唱歌曲 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》 。

这首歌是电影 《甜蜜的事业》 的插曲,那个时候都是先放歌再放电影,所以大家在看电影前 都会先领略于淑珍动听的歌曲 。

而且这首歌还有个 特别之处 ,那就是和电音搭配,这在当时十分少见,所以于淑珍在录制过程中 遇到了很多的困难,曾反复唱过很多遍。

但她 从不畏艰难 ,反而一次比一次认真。

于淑珍凭借着 这首歌大火 ,每天忙得找不到北,家也没有时间回。

老闫从来 不抱怨 ,反而特别支持妻子的工作。面对外面的 流言蜚语 ,老闫也 直面迎击 ,他不希望妻子听到这些会令她 不开心的话 。

于淑珍全国各地的演出,有时候一天能唱十几场, 嗓子使用过度。 在一次演出中,于淑珍突然就 说不出话来 。大家急忙带她去医院,检查后才发现是 用嗓过度,需要休息。

可于淑珍却坚持把当天剩下的几场唱完,有前辈不解的问: “你难道不要你的嗓子了吗?”

于淑珍回答: “票都卖出去了,我不能辜负观众。即便是今天过后我再也不能唱歌,我也要把今天的唱完。”

后来,于淑珍真的说不出话, 可却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。

05、男主内女主外,丈夫是全家顶梁柱

丈夫知道此事后,忙前忙后的照顾她,最后于淑珍 顺利康复 。恢复身体的于淑珍连多休息一天都不肯,又马上回到了剧院。

事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于淑珍说道: “唱歌是我的全部事业,我一定要做好才行。”

其实像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的发生过,但每一次 于淑珍 的选择都是一样。

有一次她因感冒嗓子沙哑,有人提出: “于老师,我们可以使用假唱,你要多注意休息。”

可一向好脾气的于淑珍听到这话却 红了脸 ,她说: “假唱不就是糊弄观众吗?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在骗人?我不会用假唱的。”

这么多年来,于淑珍与老闫一直都是 “男主内,女主外” 的相处模式。两个人从来没有吵过架,不管于淑珍发生什么, 老闫永远都陪在她身边照顾她。

于淑珍说过: “丈夫就是我的顶梁柱。” 他们夫妻之间, 相辅相成,令人羡慕 。子女也很 孝顺 ,儿子在北京工作,女儿则是在天津。

于淑珍退休后,就和老闫待在家里照顾他。因为老闫比她大6岁, 患有各种慢性病,时常住院。

于淑珍一个人照顾老闫有些费劲, 不仅她也步入老年时期,身体大不如从前。

每次老闫 住院 ,一双儿女总是会放下所有的事情从外地赶过来 照顾父亲 ,然后当晚再回去继续工作。

这样的次数多了, 于淑珍于心不忍 。她不舍得看自己的孩子 如此操劳 ,她想了个办法。

06、有儿有女有退休金,晚年却和丈夫住养老院,原因让人感动

2016年,有儿有女又退休金淑珍和老闫一块去了养老院。

于淑珍的子女很不理解的问: “妈,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吗?是我们不孝顺吗?你这是干嘛啊?这不是陷我们于不义吗?”

在外界收到消息后,纷纷怒骂于淑珍的儿女: “太不是个东西了,居然把自己的爹妈送去养老院。”

“这样的子女真不孝,风水轮流转,以后肯定也有他们好受的。”

于淑珍公开回应: “我有退休工资,我自己能够养活我自己。在养老院不用做饭,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帮着打理,我过得很清闲。”

她还说: “我选择去养老院,并非是孩子们不孝顺。我老伴身体不好,每次他们都费心费力的照顾,身为子女,他们做得很好。可我不忍心看到他们这么辛苦啊,孩子大了,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我不想拖累他们。”

于淑珍还和子女说: “孝顺并不是非要把父母带在身边,有时候支持和尊重父母的决定,同样也是一种孝顺。”

于淑珍做出解释后,所有人都理解了她。如今的于淑珍 不光在养老院过得很好,还进入了老年大学。

学习画画、插画、写字、绣花,且技艺超群 ,尤其是画功,比不上一流画家,但也有不少人求画。

子女也经常会去养老院看他们,每次于淑珍都是 红光满面,精神饱满。看到母亲这样,他们才逐渐放下心。

于淑珍平时还会给其他老人唱歌,如果有人有兴趣,她同样也会教几句。

有人问: “为什么不去教学生唱歌呢?”

于淑珍回应: “刚退休那会确实有很多学校发出邀请,但都被我拒绝了。我觉得有人会唱歌,可不一定会教学。而我就是只会唱歌不会教书,如果让我当老师,很有可能误人子弟。”

曾经有人是这样评价于淑珍的: “老实做人、认真从业。”

确实,于淑珍这一辈子都在 认认真真唱歌 ,从来不曾懈怠过半分。而她做人的大智慧,同样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。

她不拖累子女,勇于追求自己的生活,她这一生活得精彩又丰富。

都说 “养儿防老” ,但像于淑珍这样的人,不管有没有子女,她都可以将余生过得欢快又幸福。

关键词:

你可能会喜欢: